黄霑(1941年3月18日~2004年11月24日),本名黄湛森,字亦芹,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,1949年随父母移居香港。当代词曲家、作家、主持人、歌手、演员、广告人,与乔羽、庄奴并称“词坛三杰”,被誉为“香港四大才子”之一和“香港三大名嘴”之一。他是香港公认的歌词宗匠,被倪匡誉为“现代流行曲之父”,写过一千多首作品,出版过三十多本书,包括杂文、小说及广告心得。他配乐的电影有50多部。
黄霑原名黄湛森,表字亦芹,1941年3月18日在广州出生,祖籍番禺沙头。1949年随家庭移居香港,居住在深水涉桂林街角的一家当铺之上,曾与导演吴宇森是街坊,在德贞附属小学读小五、小六。
1951年,入读喇沙书院,在喇沙书院度过了九年,考试成绩经常在90分以上,曾与影星李小龙为校友;加入了学校口琴队,后担任队长,带领校队在各种校际比赛上获奖。他自幼爱写文章,定期向报刊投稿。1953年,他的作品第一次获得刊登,发表在《中国学生周报》。
1954年,他在旧居附近的新舞台戏院看过红线女、马师曾和薛觉先登台演出;同年,跟随口琴家梁日昭学习口琴,并参加电影配乐以及电台的唱片录音工作。参与的第一部影片是《马来亚之恋》,之后两年参与配乐的电影有《川岛芳子》和《苦海鸳鸯》等。香港当时汇聚了来自各地的人物,电台以四种语言广播,是一个文化熔炉,造就了黄霑日后的成就。他自幼崇拜欧文·柏林,兼听斯蒂芬·福斯特,对缠绵美乐和灵歌怨曲同样爱好。在音乐启蒙阶段,他受到红线女、马师曾、周璇、白光、张露、邓白英、龚秋霞、梁萍、屈云云、姚莉等很深的影响。粤剧在电台里被改编为节目化小品,黄霑给这些小品配唱。在录音间工作时,遇到过姚敏、李厚襄、陈歌辛、陈蝶衣、李隽青、冯凤三和梁乐音等一批宗师,亦有视奏能力极高的、具有美国及西班牙风格的菲律宾音乐人。他听过猫王的歌曲后,多读有关音乐的书,读了不少讲爵士音乐的历史的书,便开始学习打鼓,常与前辈大师玩爵士音乐即兴合奏。
1957年,在喇沙书院演出改编自名著《爱的教育》的《费鲁乔的血》,这是他第一次登台演戏;同年,初遇李香兰,跟随梁日昭领导的口琴队参与了李香兰最后一部国语片《一夜风流》的伴奏。1959年,担任喇沙书院学生会会长,夺得校际高栏冠军;同年,在电影《青春乐》跑龙套,第一次在电影登场,也为影星林凤的电影《青春乐》《玻璃鞋》做口琴伴奏,同林凤一起参加贫民筹款赈灾义演活动,救助家乡附近的石硖尾大火受灾灾民。
1960年考入香港大学中文系,8月参加《星岛晚报》主办的第一届业余歌唱大赛,因怕输而给自己取了一个艺名,叫做“黄霑”,但在决赛中未进入最后15名而被淘汰,在文化圈子销声匿迹一段时间后,主要做投稿和演话剧,他演出的《The Proud One》在香港大学利玛堂公演。同年,为粤剧大师任剑辉的电影《李后主》做幕后伴唱。黄霑在香港大学中文系读书时,刘百闵、饶宗颐、牟宗三、罗锦堂、罗香林等大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。
1961年,获得”罗文锦爵士纪念怡和奖学金“,也因为这个奖项,黄霑结识了罗文锦的儿子罗德丞,后者成为他相交几十年的好友;同年,在港大中文学会参与《桃花扇》演出,饰演阮大铖,凭此剧被香港剧坛的雷浩然先生赏识,选入“香港业余话剧社”并成为活跃分子,开始在丽的电视台参与话剧演出,出演过《明末遗恨》《金玉满堂》《浪子回头》《陋巷》等,他因此与钟景辉、陈有后等熟络。他演出时常用姚克的话剧,到大学毕业时,姚克曾建议黄霑往美国攻读戏剧,并愿意代请助学金,后因黄霑急于赚钱及结婚而没有实现。
1962年,参加香港邵氏及国泰电影的黄梅调潮大合唱。同年,梁日昭接到一项录国语唱片的工作,便引荐黄霑。黄霑为专辑的八首歌填词,其中《友谊万岁》成为他第一首成功出版的歌词,开始了他的写歌词生涯。黄霑在大学时期,定期到电影电视片场客串演出和录音室帮人合唱赚外快,写剧本、文案、卡通片旁白等各种电视台的工作。到邵氏、电懋等电影公司为静婷、刘韵、顾媚、崔萍、江宏等歌星做伴唱。他也开始写剧本,受邀为丽的映声电视台《我是侦探》栏目写侦探类剧本。写了一段时间的剧本后,接受邀请为《红绿日报》写连载侦探小说。其后经过推荐,为明报写随笔。
1963年以荣誉文学士从香港大学毕业。毕业后,到天主教培圣中学任教两年,教授语文、英文及圣经,也编写电视剧本和写旋律,首作《迷》。

←回首页  m.geci9999.com   回顶部 ↑
流行歌曲歌词免费下载 电脑版